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重心实现了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必须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一、“十三五”时期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十三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一)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96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困境,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1710万农村贫困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全面解决。
(二)乡村产业取得新发展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划定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完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粮食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2020年农产品加工营业收入提高到23.5万亿元左右,累计建成200个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生猪生产持续恢复,2020年产能达到正常年份的90%以上。
(三)乡村建设开创新局面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农村卫生厕所加快普及,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大部分行政村。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巩固提升2.6亿农村人口饮水保障水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分别达到83%和88%。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建成一批“宽带乡村”“百兆乡村”。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开展,森林覆盖率超过23%。
(四)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
中国农民丰收节、“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等蓬勃开展,乡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万个。认定11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15项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别达到6819个和1057个。
(五)乡村治理谱写新篇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民主法治示范村、红色村组织振兴等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空壳村减至30%以下。“枫桥经验”在各地创新发展,移风易俗成效显著,村规民约覆盖面逐步扩大。
(六)农村民生跃上新水平
农村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提前实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713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56∶1。乡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95%的县通过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基本消除,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普遍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基本建立。
二、“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需要保持清醒头脑,准确识变、科学应变、抢抓机遇,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一)内外部环境错综复杂,“三农”领域风险挑战增加
一是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美国对我持续升级打压阻遏,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性增加,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二是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虽然我国农业连续多年丰收、市场供应总体充裕,但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今后一个时期粮食需求将继续增加,影响粮食安全的隐患仍然存在。三是农村补短板任务十分艰巨。多数村庄的村内道路没有硬化,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覆盖的行政村占比低,农村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大。四是农业农村改革有待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在“扩面、提速、集成”方面存在不足,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基层实践中面临一些困难,农村支持保护政策有待完善,乡村振兴面临的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瓶颈比较突出。五是农民持续增收的动力减弱。受疫情冲击和国际经济下行影响,农民工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加上产业转型升级、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影响,农民工就业空间有所缩小。
(二)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来难得机遇
挑战前所未有,但机遇也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一是政策导向更加鲜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加大强农重农惠农力度。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落实落地,多元投入格局加快形成,发展条件持续改善,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二是市场驱动更加强劲。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显现,中等收入群体逐渐扩大,优质农产品消费需求增加,乡村消费潜力持续激发、建设需求得到释放,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拓展广阔空间。三是科技支撑更加有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加快向农业农村领域渗透,乡村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引擎。
三、“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政策举措
“十四五”时期,要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保障粮、棉、油、糖、肉、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二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新建2.75亿亩、累计建成10.75亿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实施东北地区1.4亿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三是加强大中型、智能型、复合型农业机械研发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5%。四是加强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建设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种质资源中期库,打好种业翻身仗,确保种源安全。五是加强农业良种技术攻关,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培育种业龙头企业,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
(二)深化农业结构调整
一是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二是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协调,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保护生猪基础产能,积极发展牛羊产业,促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三是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四是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加强产地环境保护治理,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治理农膜污染,提升农膜回收利用率,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五是完善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
(三)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一是推动种养加结合和产业链再造,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特色产业。二是发展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商贸流通、检验检测认证、智能标准厂房等公共配套设施。三是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建设30个全国性和70个区域性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四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四)强化乡村建设的规划引领
一是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2021年基本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二是科学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村庄建设,规范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保护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和乡村风貌,严禁随意撤并村庄搞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三是鼓励有条件地区编制实施实用性村庄规划,没有编制规划的村庄按照县乡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用途管制和建设管理要求进行建设。四是优化布局乡村生活空间,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和乡村生态空间,科学划定养殖业适养、限养、禁养区域。
(五)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二是推动市政公用设施向郊区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邮政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推动自然村通硬化路,加强村组连通和村内道路建设。三是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四是加强县级医院和县级疾控机构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采取派驻、巡诊等方式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五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支持600个县整县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以乡镇政府驻地和中心村为重点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支持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六)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是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和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二是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行分层分类帮扶。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带动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三是对脱贫地区继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省内交易政策,调整完善跨省域交易政策。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四是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确定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五是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强化产业合作和劳务协作。